迎接十四五规划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6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五年规划”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国家的有效制度,是我党经过70年积极而锲而不舍的探索逐渐掌握的治理国家工具。对“五年规划”的坚持和完善,已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一个个五年规划为指引,近两千项重大工程屹立在华夏大地,铸造了中国经济的顶梁柱。这既刻录着70年非凡成就背后的艰辛和辉煌,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明证。只有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让一个又一个工程从蓝图走向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件件重大工程顺利落成的背后,无一不是来自科研、产业、资金、人才等全方位的合力,无不写满了探索的艰辛。每一项重大工程,都是全面系统的建设和推进,是“中国方案”厚积薄发的结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奏出的时代强音。
从“一五”起步工业建设的中国,一穷二白,摆在面前的,是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课题。
站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的时点,回首往昔,无比感慨。
长春第一汽车厂、三门峡水电站、包头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华北制药厂……在1953年开启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156个重工业为主的项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问鼎苍穹的“天问一号”,遨游沧海的“华龙一号”,京雄城际铁路、中欧班列、港珠澳大桥……从深海空间站到量子通信、从5G到高速铁路,“十三五”规划中,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凸显战略性和牵引性,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方向。
纵观我国13个五年规划和计划,每个规划和计划的制定,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列入其中的重大工程项目也都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