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居党员干部违纪案例看其成因及对策
20xx 年,高新区立案查处违纪人员 132 人,其中村居党员干部为 90 人,占比高达 68.2%,并且违纪呈现出窝案化、大数额现象。高比例的“蝇 贪”“蚁腐”,直接败坏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威望,严重损害了 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啃食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危及恶化了党群、干 群关系,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 诱因。
成因 应该肯定的是,大多数的村居干部是好的,他们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服务群众,任劳任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建设投入的增大,村居尤其是城郊村居可支配的资源越来越多, 村居干部的权力明显增长,滋生了村干部腐败因素。
一是素质基础相对不足。近些年,部分参加村居“两委”竞选人员的竞选动机不纯,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而是为了家族谋面子、为个 人谋私利,出发点与着眼点一开始就不端正。一旦当上村居干部,就把村 集体的财物当成自己的,想花就花,想拿就拿,肆无忌惮,中饱私囊;有 的认为村干部不长久,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抓住在位的时机千方百计 谋求一己私利,把当村干部当作谋财之门、谋私之路,当做发大财、谋私 利、图显摆的渠道。村居党员发展搞小圈子,存在世袭化、家族化、利益 化。一些在外经商取得初步成功的人员,想通过回村竞任“两委”干部,谋求 更大利益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街道为了方便管理村居事务,往往会倾向 于选择比较强硬的人来做村居干部,认为这些人有能力、镇得住,便于开 展工作。越是在城市化进程快、信访稳定压力大的村居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这种人往往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能说会道,有一定的社会人脉,会 迅速被发展成为党员,然后在一两年内就当选为党支部书记或竞选为村委 会主任,把控村居政权,在村内通常采取强硬态度开展工作,进而弱化村 居的民主,更容易出现贪腐现象。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