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务犯罪的特征、成因、预防及惩治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逐渐普及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金投入越来越多,高校参与经济活动 越来越频繁,高校与社会交往越加密切和复杂,基建规模和物资采购数量越 来越大,高校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高校的管理自主权不断加大, 一些高校对上述变化不适应,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规 章制度和管理措施跟不上,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因此在高校的某些工作领 域如教学物资设备采购、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招生录取等成为违法违纪 问题和职务犯罪的高发部位。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腐败案件警醒我们,必 须探讨构筑高校职务犯罪的预防体系,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法律监督的 新途径。
一、高校职务犯罪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职务犯罪的发生和蔓延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萌芽;90 年代的发散;21 世纪初的蔓延;近几年的易发多发、严峻复杂。由于腐败存量的客观性和近年来查处的严厉性,高校 干部和教师涉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呈上升趋势。
从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高校职务犯罪的一些数字统计看,高校职务犯罪 有如下一些特点特征:
1、犯罪主体隐蔽性、智能化
主要表现为一是,身份隐蔽,职务犯罪的主体是高校的教 师或教育管理人员,其头上往往罩着为人师表的光环。在高校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中,不仅包括高校管理层人员(学校高层负责人及担任一定职务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且包括普通工作人员。此外,很多校外人员为校 内人员“出谋划策”,用指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诱发校内人员犯罪,内外勾结使 犯罪行为得逞,然后双方私分赃款。二是,各高校职务犯罪中存在着一批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他们往往能 够很快洞悉学校管理的真空地带,擅于钻政策法规的空子,从而顺利实施 犯罪。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