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和《夺冠》中领悟写作之道
中秋、国庆“双节”撞在同一天,据说19年才会一遇。尽管机会难得,8天长假,我还是习惯性地在写作和学习写作、研究写作、准备写作中度过——除了完成5篇写稿改稿的硬任务,还开发了5堂“三好公文课”,读完了最近一直在读的2部新闻写作类专著,并在电脑中做了读书笔记。
因为脑子里满满都是写作,好不容易和妻子一起看了两部电影,我看到的,不止是片中的镜头,还有背后的电影剧本写作技巧。
这两部电影,都是时下正火的,都是弘扬主旋律的,一部是《我和我的家乡》(以下简称《家乡》),一部是《夺冠》。两部片子的风格完全不同:《家乡》总体上是一部喜剧,聚焦农村医保、乡村旅游、扶贫支教、退耕还林等“三农”热点,讲述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力求展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所讲的故事有生活来源,但虚构的成分居多;《夺冠》则以写实为主,基本还原了几代中国女排历经沉浮却不屈不挠、矢志为国争光的传奇经历,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艺术加工。
从网上了解的情况看,《家乡》上映首日票房为2.74亿元,而《夺冠》只有5500多万元;截至10月13日,《家乡》的累计票房过了22亿,《夺冠》只有7个亿;前者的评分也略高于后者。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特别是《夺冠》在“双节”前的工作日首映,而《家乡》的首映时间是长假首日、黄金时段,但票房和评分这两个“硬指标”,在相当程度上证明《家乡》似乎比《夺冠》更受欢迎。
然而,我和妻子都更喜欢《夺冠》,喜欢它的真实,更喜欢它的深刻。实话实说,一贯喜欢看喜剧的我,在观看《家乡》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打了好几个盹,固然有连日写稿、身心疲倦的影响,片子不够抓人才是主要原因。相反,观看《夺冠》的时候,我目不转睛,心潮随剧情起伏,全程无尿点。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这里,我一不评价演员的演技,二不探究市场运作的手段,三不受其它影评的影响,纯粹从写作之道的角度,通过拿两部影片作比较,谈一谈观影带给我的启示。
启示之一:与其松松垮垮地按上几枚图钉,不如牢牢地钉上一枚钉子。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