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真题及参考答案
“无声的会议”和“不讲话的现场会”
——改革之初小岗村人的风险决策
1978年冬,当“史无前例”的那场运动结束两年多,党的工作还在“两个凡是”指导思想下徘徊的时候,尽管在这一历史的转折关头由《光明日报》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 大讨论打破了思想僵化,但经济改革的行动还在坚冰冻土下缓缓涌动。这一年,安徽凤阳县小 岗村这个全县最穷的村子,夏收之后每个劳动力分到 3.5 公斤麦子。据说小岗村 18 户人,只有两户没讨过饭,一户是当教师的李学桐,每年大约有几个零用钱可勉强度日,一户是在县银行 工作的严宝才,由于吃的是公家饭,微薄工资在那个年代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区区 3.5 公斤麦子,再加上微不足道的一点秋粮何以活命?小岗村当时并不出名,但“凤阳花鼓”却是尽人皆 知的。“左手锣,右手鼓,打起那锣鼓唱一路。人家的丈夫作威又作福,我家的丈夫只会打花 鼓……”
这年秋天,严俊昌当上了队长。这个倔犟的汉子几经琢磨,在冬末的一个晚上硬是把 18 个户主集中在家里,开了个“无声的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一张条子:“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 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 18 岁。”就是这么一张条子,标点符
号是后加上的。错别字不少,在 18 个人手中传来传去,不识字的就由别人在耳朵边悄悄嘀咕一番。满屋子里,除了十几个旱烟袋吧嗒吧嗒地冒烟儿,再没有别的声响。最后,严旗顺这个全 村德高望重的老汉第一个在条子上摁了手印,大家随即仿效。把个白纸条上摁了红红的一片。 就这样,大包干誓言在严俊昌主持下秘密诞生了。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