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存在四大因素导致电信诈骗难以遏制亟待重视并解决
近年来电信诈骗愈演愈烈遏制难,几乎所有人都接到过各种贷款、荐股、卖房、发票、家教等骚扰短信和电话,不断翻新的“诈骗剧本”十分猖獗,由此造成的财产损失甚至家破人亡的悲剧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5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共发生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约200亿元;2016年,仅上半年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就达28.7万起,造成损失80余亿元。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主要有四大因素导致电信诈骗难以遏制亟待引起重视并解决。
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电信诈骗类犯罪环节多、取证难。电信诈骗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犯罪效率高、成本低。每一起电信诈骗中,产业链上下游附着了多个分工明确、设计周密的专业团伙,既包括专门收集、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信息链”,也包括专门买卖银行卡、帮诈骗分子迅速转移骗款的“资金链”等。而且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手段、媒介逐渐互联网+化,犯罪方式和手段也是不断翻新,呈现出“虚拟化、精准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特点,再加上电信、网络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在适用法律、调查取证、侦查协作以及追赃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客观上给电信诈骗的监管和防范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是商业银行部门疏于监管。当前电信诈骗主要通过网上银行或银行转账方式将受害人的钱提走,但是银行出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一方面不断争取更多的开户数量造成信用卡泛滥,而另一方面对资金的多级转账分解又疏于监管。目前,电信诈骗案件暴露出涉案的个人结算账户基本都是代理或者冒名开户,银行工作人员难以鉴别。而且,当前银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范围,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没有数量和地狱限制,存在较大隐患。同时,出于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等因素,对涉案账户不能及时进行冻结,间接为电信诈骗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