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策源能力须加强“源头供给”
——建言“十四五”市政协十三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发言选萃之三
马兴发
2020-07-31
■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体现张江和临港等重点区域,打造“两个高地”:发挥张江大科学设施的集群优势,将张江科学城打造为世界级基础研究试验特区和科学高地;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将临港打造为全球顶尖科学家社区和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协同创新高地
基础研究是创新链的起点,也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不断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形成一批重大开创性原始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将夯实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根基,支撑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上海优势。
纵观全球城市的发展,世界顶级城市往往有着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战略优势,创新策源能力是其中之一。而全球公认的创新策源地,又都离不开高密度高质量的基础研究作奠基。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上海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强化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不断加大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源头供给”。
近年来,上海聚焦创新策源,深耕基础研究,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加速集聚,一批优秀科学家和团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从“源”和“策”两方面来看,对标顶级,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从“源”方面来看,对从“0到1”纯基础研究关注不够。基础研究既包含需求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也包括自由探索、从无到有的纯基础研究。前者前景可见,往往获得了大量关注和投入,后者尽管孕育重大理论突破和未来竞争潜力,却因短期看不到前景,而少有人问津。从上海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理论、原创思想方面少有贡献,可见一斑。
二是从“策”的方面看,关键机制与基础研究规律匹配度不够。基础科学承担的任务基本处在“无人区”,周期长、投入大、“未知数”多,但当前研发投入结构单一,顶尖人才团队匮乏、评价导向不尽合理、创新环境包容度不够,急功近利、浮躁之风比较普遍,导致了基础研究对创新策源的支撑功能发挥不足,基础研究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