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史是战争史也是精神史
马莉亚
20XX年09月03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这是一场抵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战争,更是一场捍卫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正义战争。东北抗联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中华文化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爱国情操、坚贞气节、团结精神和顽强意志是其灵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爱国情操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事变,东北大片河山陷于敌手。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东北民众不甘被奴役,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携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站到了抵抗侵略的最前线。
东北抗日联军《十大要义歌》首句就是“拯救危亡,神圣天职,以身许国,誓死抗日。”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联英雄,他们以身许国的壮志,为国牺牲的忠诚,激励着东北抗联不屈不挠地战斗。据日方不完全统计,仅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末,关东军就战死4200人,伤病17.13万人;1936年至1937年9月,死伤2662人。同时,东北抗联不断出击,摧毁日伪军据点、破坏敌人交通线,极大地动摇了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对日军南下形成了有力牵制。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践行以身许国的誓言,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
视死如归、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气节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脊梁,即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志气节操。这种对信念坚贞不移的气节,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一次次危境,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对抗日力量进行屠杀、镇压,无数东北抗联将士血洒疆场,英勇牺牲,其中师以上领导人100余人,军以上者30余人。周保中曾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优秀忠实的干部不断的牺牲,群众斗争中提拔的、培养的、教育的,赶不上牺牲的多”,但他始终教育战士们:“我们必须时刻准备上刺刀和敌人短兵相接,作最后的冲锋肉搏。宁肯为民族解放而流血,保全革命的贞操和气节,不能丝毫放弃共产党的主张,不能变更共产党革命的态度。”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