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敕令兴建第一个寺院白马寺后,寺塔石窟纷纷建立,渐渐遍布神州大地。
宋代以来,丛林寺院逐渐形成诸宗大体一致的规制格局:主体建筑一般按“川”字形布列,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安置法宝藏经的藏经楼,供祖师的祖师殿、供讲经说法、集会、坐禅、传戒用的法堂、禅堂、念佛堂、学戒堂,供僧众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斋堂、僧寮、客寮、延寿堂(养老之处),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会塔,置钟鼓的钟楼、鼓楼,及放生池、莲池、亭台园林等。
形成集安僧办道、信众礼拜的学修道场及园林、佛塔等于一体的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佛教设施。适应中国社会条件,具有中国佛教特质的寺院,在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要社会功能有住持佛法、社会教化、人文传续和社会公益四大方面。
住持佛法
寺院是僧俗佛弟子修学佛法的道场,是住持三宝的实物性表征,是瞻望佛国净土的窗口。
作为住持佛宝的佛像供奉之处、住持法宝的藏经流通之处、住持僧宝的居止之处,寺院成为佛教法事活动和弘扬佛法的中心,成为联系佛教与民众的枢纽。讲经说法、举办法会、集体念佛参禅等学修活动,从来都在寺院中进行。
佛寺还是培育弘法人才的学府,无数高僧大德,都是在寺院的洪炉中冶炼,成长为人天师表。诸宗之学无不诞生于寺院,多数佛学撰述都出于寺院中的高僧之手,寺院实际上也是历代佛法讲习、研究的机构。
社会教化
寺院是弘扬佛法、进行社会教化的庄严场所,可以满足民众精神需要。寺院以其巍峨壮观的殿堂,悲智双融的佛菩萨像,庄严富丽的法器供具,浩瀚的藏经及随处可见的经文、槛联,僧尼清净离欲的生活方式和威仪风度,向人们直观地展现出三宝的形象与佛教的基本教旨教风。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