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作风看党性
作风问题事关大局,关乎事业兴衰成败,是彰显本色的“窗口”。党员来源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中普通的一员。但是党员又是党组织中的一员,党员的言行不但代表着个人,还与整个党的形象和作风密切相连。也就是说,来自人民大众中的优秀分子的党员,他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代表党组织。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对党采取的政治态度,除了通过她的纲领来观察外,主要看其成员的言行尤其是通过党的作风来确定。
对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执政党作风建设被毛泽东提出。他指出党执政后面临的革命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有些党员经不住糖衣炮弹进攻,必须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有必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尤其是提出“两个务必”,为党在全国执政打了预防针。其次,跳出历史的“周期率”,是这时候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延安整风的时候,为防止腐败,防止腐化堕落,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就被毛泽东在全党推荐学习。之后,在“窑洞对”中,毛泽东更是自信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可以跳出历史周期率,对执政党以什么作风执政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的党。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提醒全党同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高度的警觉,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情况,防止出现作风方面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随后,《关于在全党和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于1950年5月由中共中央发出,这是作为执政党而进行的自我革命。1951年12月,中央作出了“三反”的决定,紧接着“三反”运动普遍开展起来。“三反”运动中揭露出来的大量怵目惊心的事实,向全党敲响了警钟,就是共产党被腐蚀的危险比执政以前大大增加了,而贪污腐化现象的恶性发展将造成亡党、亡国的危险。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强调要严格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尤其要严格对高级干部的要求,决不允许有任何因功劳大而不履行党员义务的特殊党员,并毫不留情地打掉了刘青山、张子善这两只“大老虎”。这对于在执政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激发了党的生机活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