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 决胜千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获知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作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纪念胜利。在这之前,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已经胜利地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国共双方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其中规模最大、意义也最为深远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最大,解放军牺牲最众,歼敌数量最多,被视为国共两党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敏锐捕捉到了国民党军调动带来的战机,提前给华野各纵队下达了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命令。一场气吞山河,决定中国命运前途的战役至此打响。
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发起战略性进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这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走向的大决战中,国民党投入兵力80万人,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人。结局是,60万人战胜了80万人,战役胜利后我军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解放军直逼长江,为下一步的渡江作战奠定了可靠基础,国民党只有凭借长江天险苟延江南半壁。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战场胜利的天平?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战役期间,民工的支前是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来自苏、鲁、豫、皖、冀5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用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了战争。
“人心向背,决胜千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句话最深刻的注脚。当年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陈毅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谈到淮海战役时,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军岂止是60万人,我们是500万人对80万人!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军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和牺牲,淮海战役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的。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