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景讲话的“五个特点”和“六大诀窍”
年末岁尾,笔杆子进入写作的“旺季”,各类稿子像冬天的雪花一般,漫天飞来,让人应接不暇。
普遍的做法是,单位要开一系列会议,办一系列活动,对一年工作进行总结。不管是会议,还是活动,都离不开领导出席讲话,代表单位表示欢迎、慰问、感谢,或加油鼓劲、展望未来、联络情感。活动很密集,有的领导上午总结会、慰问会,下午汇报会、茶话会,晚上还有团拜会,一天七、八场,忙得不可开交。
说实话,领导忙,笔杆子也不轻松啊!因为如此高频率的活动安排,领导自然没时间亲自写,只得靠笔杆子代为起草。于是,这个冬季,就成了笔杆子最忙的季节。
问题是,在笔杆子大显身手的“光鲜”背后,却是挥之不去的压力和“暗无天日”的伏案疾书,一盏残灯,加班加点不说,就怕写不完,写不好,届时领导不满意,听众也吐槽,那就麻烦了。所以,这段时间,很多朋友在高强度压力面前,常常陷入焦虑、迷茫,乃至绝望之中。
以前读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有两句:“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感觉,引到这里,特别能表达大家的矛盾心情。可以说,这个季节,既是笔杆子的“高光时刻”,也是“至暗时刻”。
挺住,或认怂,that is the question。
我是“过来人”,非常理解这种“窘境”,于是就特别希望做点什么,以便帮大家减轻一点(哪怕就一点点)焦虑,把“黑暗的季节”变成“光明的季节”,把“绝望之冬”变成“希望之春”。反复思考,决定总结几条经验出来。这些经验在《064我的总结发言: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 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点击阅读)一文里有谈过,现在专门把它拎出来,总结成五个特点、六大诀窍。
首先,说说这类稿的特点。
前不久,我读毛主席的文章,让我再次感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1941年,他在西北局干部大会上讲:“我们革命的目的,是要打到我们的敌人,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但敌人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还不知道,不知道敌人是什么样子,敌人就打不倒。……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这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先得认识问题,搞清“敌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对问题作出清晰界定,分而析之,才能找到破解的办法。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想写好文稿,首先要把这个“敌人”搞清楚,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写好它。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