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难忘的几件修改文稿事
虽然退休很多年了,但至今仍有几件修改文稿的事情,让我记忆犹新。话说担任副秘书长后,自己写稿的任务少了,修改文稿的工作多了。写稿子不容易,改稿子也不容易。
作者哭鼻子促使我“关口”前移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贯彻会议精神,自治区领导要求某群团组织起草一个“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并指示我负责修改把关,用党委办公厅文件转发。
撰稿者是个年轻秘书,初稿写好后,我粗略看了一遍,感到差距较大,简单交代了几句,让他重写。三天后写出第二稿,这一稿比初稿好了些,但距办公厅转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于是,又一次退回重写。这位秘书连续加了几个夜班,绞尽脑汁,写出第三稿。交稿时面带倦容,期望这次能开绿灯,结果又使他失望了。当我向他交代重写时,他为难地哭了起来。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而且有些内疚。我对文稿严格要求是对的,但方法不对头。对重要文稿的修改把关,不能只是“点头”“摇头”,也不能满足在稿子上勾勾画画,而要提前介入,“关口”前移。正如指挥建房子一样,要从审查修改图纸开始,图纸不正确,房子盖歪了,推倒重建,损失就大了。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凡有需要修改把关的稿件,在动笔前,只要有时间,我都把有关人员找来,把文稿的主题思想、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结构框架研究清楚。在研究时,注意调动大家特别是执笔人的积极性,不规定得过细、过死,给下面留下创新的空间。这样写出的稿子,不仅避免了大的返工,而且提高了文稿质量。
当然, 也不是只要“ 关口”前移,就可以进保险箱了。“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个“关”能否把得准、把得好,关键要看思想、理论底蕴是否坚实,实践经验是否丰富,对相关政策的理解是否深刻,对情况的调查是否全面。
给“假大空”病动个手术
有一次,自治区某单位要召开代表大会,请自治区领导讲话,讲话稿由该单位一位秘书起草。动笔前,我向他交代,文字不要太长,先祝贺几句,再肯定成绩,最后提几点要求即可。结果送来的却是近万字的长文。我看了一下,大话、空话、套话太多。我给他们的答复是:先砍掉三分之二再修改。“假大空”是文章的一个顽症,治疗“假大空”需要下猛药,动大手术,又需要打持久战。全文约2474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