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政德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要求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为政以德”的思想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将政德视为治国之本,并形成了“德惟治,否德乱”“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思想观念。
政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政德,即为政之德,在传统文化中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古人对于政德的认识最早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文中有“正德”二字(“正”通“政”),这是“政德”一词最早的出现。周革商命后,鉴于商朝宣扬的天命说的破产,为了维护统治需要,明确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治国纲领。所谓“敬德”,主要是指执政者的自我道德完善,事事依礼而行,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了“大德”的层次,还特别强调忠诚的大德和律己的私德。孔子弟子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是强调执政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保民”也即孔子所说的仁,孟子后来将其发展为仁政,是一种大道之行的公德。自此,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持久的传承。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