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是怎样“抄”成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抄”的方法论。
在文字领域,不是每一个“抄”手都能成为高手,但每一个高手都曾经是个“抄”手。正如科学领域一样,绝大部分笔杆子的神来之笔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都是在充分汲取以往经典文章的基础上才成就的。
道不远人。“抄”有“抄”的学问,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沦为抄袭,最后只能是饮鸩止渴,对文字能力提高无益。只有坚持有所“抄”有所不“抄”,才能达到为我所用、助我所长的作用,文字水平也才能不断精进。那么我们应该“抄”什么、怎么“抄”呢?有这么几点体会,跟大家探讨。
“抄”思想——含英咀华。“抄”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抄”思想。本人期冀通过努力,启发大家掌握更高级的思路和思维,“抄”思想就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虽然它最有难度,但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行文的习惯和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们先讲一讲。曾经,我们最常用“抄”文的手段就是拼凑,比如写某个情况报告,先把相关的报告找十几份,各从中撷取精彩的内容,按照想好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写成的文章,让人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好。如果一开始养成这样的习惯,很容易陷入“焦虑—拼凑—交差—焦虑—拼凑”的低层次循环。因此,一开始一定要敢于跳出来,在把好文章的精髓咀嚼透、吸收好基础上,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思想观点,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面有很多语言虽朴实,但思想很深刻的文字。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就说出了教育与制度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表述的时候不一定抄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样的词,在讲党风廉政建设的时候可以说“坚持教育倡廉与制度保廉并重”,在说安全管理的时候可以说“教管并举、软硬兼施”,等等。所以说,掌握思想比掌握技巧更重要。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