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
今天来讲讲第4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汪曾祺说,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先模仿,再摆脱,最后自成一家。
上面三个步骤,是一个严格的递进过程。一切文字肯定始于模仿,前人学古人,我们学前人,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来。搞文字,谁也跳不过“模仿”这一环,这是规律与真理。“仿写”为什么能够成为符号锤?因为它有着独特优势:一是母体优势。什么是母体?就是那些约定俗成、深入骨髓的东西,当它出现,不言自明。我们读宋词,如果看到“花落”,那肯定是伤春;见到“折柳”,必是送别;遇到“归燕”,一定是思念。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们变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成了所谓的“母体”。“仿写”就是从母体中制造“子体”,因为母子关系,当它一旦出现,你就会感到莫名的亲切、血脉的联系。熊向晖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讲过一个故事,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准备为外国记者们放一部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编拍的彩色戏曲片,也就是《梁祝哀史》。熊向晖担心外国记者看不懂,准备将剧情介绍和主要唱段写成一本十五六页的说明书,然后再译成外文,译名也取好了,叫《梁与祝的悲剧》。周总理得知后,直呼这是“党八股”。他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你就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再用英语作3分钟说明,就够了。结果当然是大获成功,为什么?因为周总理巧妙地为外国记者找到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母体,那就是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二是成本优势。仿写,其实就是拿来主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物美价廉。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如果恰好有个巨人,你只要站到他的肩膀上,就能看得足够远,也就没有必要一层层去盖楼。从0到1的创新,是很难很难的,但1到2、2到3则要简单很多。辽宁舰不正是这样吗,如果没有瓦良格号这个所谓的“巨人”,靠白手起家,一点一点试错,那个成本是不可想象的。腾讯的竞争策略也是这样,它悄悄躲在一旁,看到某新生公司有了创新产品,先暗地观察,再慢慢跟进,最后靠体量优势吃掉对方、占据市场。这虽然很不地道,但却十分管用。稿子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幸福”一样,好的稿子都是相似的,但差的却各有各的差法。既然好稿都是相似的,那也就是说,你想不模仿都不行。所以,何不大大方方地模仿,心安理得地站在巨人的全文约5354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