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近十年对照检查的发展规律,让工作规范服务于查摆效果
笔者最近在从各个角度各种写对照检查材料,但是,越注重文辞上的修改完善,越感觉对照查摆似乎偏离了原本应该有的作用。于是,笔者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近十几年积累的纸质的、电子的、不同领域和单位的对照检查材料找出来做了一个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发现了3条规律:
一是对照检查材料越来越“材料化”。如果把十几年前的广泛受到好评的对照检查材料放到现在,几乎就是不合格的,为什么呢?因为里面大白话的比例很多,小标题也不规整,每个问题的篇幅不一,长的有一页纸的、短的就两三行。这绝对不是一个优秀或合格材料的“样子”,但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现在很多对照检查材料都比不了的,那就是画像准,一读就知道说的是谁、说的是什么事儿。
二是对照检查材料越来越“制式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照检查材料有了明确的模板,不仅固定了几个部分,连小标题都确定了,甚至有的基层组织对篇幅的行数都有准确规定。所以,十几年前较为普遍的那种长长短短、风格不一的对照检查材料,和现在普遍看到的在版式上严丝合缝的对照检查材料,你觉得哪种更好呢?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