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理设规划中的难题与对策
2003年以来,xx省委、省人民政府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将其作为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起点,目前这一工程的规划工作巳接近尾声。与前几年的工作相比,由于这一次工作的重心在农村,涉及的对象是利益主体非常明确的农民,使得往常城市规划过程中流于形式的、被动的“公众参与“一下子变得主动、普遍与真实。规划师和规划管理部门也体会到了由农民朋友给他们带来的对规划的全新感受规划不再是“一言堂”或领导一句话,而是真真切切的多元利益的协调过程。小小的“村庄规划”使规划的工作导向不得不从“领导层“走向“领导层、管理层与基层”三方协调的轨道。如果农民不同意或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规划实施过程就将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影响“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规划与建设的三元主体(领导层、管理层、基层)的思想理性与行为风险的分析,揭示当前新农村建设规划所面对的复杂工作环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元主体的思想理性及行为风险
(一)决策层一政治理性下的政府失灵风险。
各级政府领导根据各自政治理性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追求某种政治信念,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如本次“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xx省委、省政府依据现实发展形势,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推出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坚待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战略部署。
(2)追求权势与声誉,但决策也会反映多数社会公众的偏好。如xx省“千万工程”工作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认可,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近年“为民办实事”几大工程之一;但心态不同,意图各异,有些人想借此噪名,乘机升迁,因而免不了搞形式主义。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