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亦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题词。自习近平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命题及教育部公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来,“大思政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新时代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不断深化铸魂育人功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逻辑理据
高校建设高质量“大思政课”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过程。《工作方案》明确要求重点支持开展“大思政课”建设规律的研究,即需要在理解“大思政课”改革逻辑理据的基础上揭示其客观规律,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1.理论逻辑: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教育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他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教育需要同劳动生产相结合。这一重要理论从本质上决定了“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跟现实相结合”的本质要求。学校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使学生的个人认识和个人意志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理念相统一,将学生的政治认同转变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实际行动。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