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调研报告
一、前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人类实现劳动价值的重要方式。本文从阐释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的理论内涵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了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实践路径。
二、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1.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他还对青年群体的生气和活力做出了高度评价:“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这种奋发有为的青春活力、不拘一格的创造能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特点,都是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的必需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气质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品质要求高度契合。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规范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自由活力和不循常规的创造活力,只有通过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这种闯劲和活力才能被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种种不拘一格的想法才能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规范。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