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

2024-01-06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极大改变了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共融共生、相互助力和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战、冲击传统学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共谋共创、重塑体系。早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多来自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但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强大的网络带宽、存储能力和算力支撑,人工智能已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边界,或正在延伸至几乎所有学科。一方面,现有学科支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神经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灵感和原型,数学、统计学等为人工智能建模、分析、证明提供理论基础,自动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为人工智能提供技术支持和工具,制造、交通、海洋乃至法学、设计、教育等学科则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场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内涵创新和转型升级。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高度综合和交叉的学科,更是一种可以深度融合和渗透至各个学科的全方位、引领性的催化力量,而这种力量需要在其他学科中得以应用与验证,方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学科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随着知识生产的专门化,大学以学科为边界组织起学院或学系的制度架构,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利用自身特有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创造出学科的“护城河”,学者们也以学科为边界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在我国现行制度下,招生依据学科建制来统筹,经费按照学科建制划拨,各项有形无形的资源也与学科建制直接挂钩。只有拥有了学科建制,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才有合法性基础。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科间的高墙。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大学不能再被排名等“指挥棒”牵着鼻子走,而应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和制度改革“深水区”,主动探索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新模式。具体来说,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有三种基本路径:传统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兴起。 


全文约2952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个人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2. 国企党支部2023年度“党建+安全”项目活动方案
  3. 党支部宣传委员2024年组织生活会“四个带头”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4. 乡镇干部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5. 市人社局副局长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6. 2024年组织生活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
  7. X县中医医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
  8. 街道办事处主任​2024年民主生活会“四个带头”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9. 领导干部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四个带头”对照检视剖析材料
  10. 市人民医院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对照检视发言材料
  11. 副市长在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2.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汇编(8篇)
  13. 组织委员2024年民主生活会“四个带头”个人对照材料
  14. 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讨论确定困难党员、慰问对象)
  15.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视发言材料(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16. 市直机关领导班子2024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