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夏季,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辩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一次交锋。第二次是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季,辛弃疾与陈亮鹅湖相会,瓢泉共酌,携手同游,纵论国是。他们肝胆相照、壮怀激烈,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为商讨北伐而心潮澎湃。别后两人又诗词唱和,曾作《贺新郎》同韵词多首反复赠答,成为文坛佳话,其铮铮之音、拳拳之情,相互辉映、激荡千载。
陈亮(1143—1194年),原名汝能,后改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公元1188年秋,陈亮写信约辛弃疾、朱熹在鹅湖相会,共同商讨可能出现的北伐局面以及应对之策。当年冬天,陈亮从家乡永康出发,顶风冒雪,跋涉八百余里,前往信州会见辛弃疾。当时,辛弃疾正在病中,颇为消沉,陈亮的到来让他振奋不已。他曾这样形容两人相见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辛弃疾与陈亮都是剑胆琴心之人,他们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又都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因而志趣相投,有许多共同语言。辛弃疾久历行伍,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地理知识,是陈亮所希冀听闻的;而陈亮身上所洋溢的理想主义的热情、愈挫愈勇的坚韧以及对于古今用兵方略的熟稔,是辛弃疾在其他人身上难以感受到的。因此,两人扺掌而谈,纵论时局,谋划兵事,被无奈现实所冷却的热血再度沸腾起来。唯一失望的是,朱熹并未赴约,两人难免遗憾。盘桓十日,互诉衷曲,之后陈亮辞别挚友,“飘然东归”。
全文约2721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