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千万工程”离不开“四千精神”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随着各地实践的增多与深入,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不断彰显。浙江的“千万工程”之所以能成事、干出彩,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最终成果,更是上下同欲、善谋实干的必然结果。在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四千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浸润,“千万工程”在浙江才能行稳致远。
浙江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小省”,与同在长三角区域的江苏、上海比,浙江属于典型的“后进生”。1978年,浙江GDP只有0.01万亿元,是江苏的一半,在全国当时28个省市区中排第12位,只能算中游水平;人均GDP仅331元,不到上海的八分之一,排全国第16位。当时的浙江全省工业增加值仅47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9%,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4.8%,属典型的农业省份,“三农”基础极为薄弱。
创业之初的浙江干部群众,面对这种“窘境”,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凭着不甘人后的精神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很多“创一代”当年搭上全部身家“豁出去”干,才有了后来的逆袭改变,浙江人“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也得以响彻世界。“四千精神”的语境也从最初的形容商界创业创新中“敢为人先”的冲劲,逐步延伸到了干部群众改革攻坚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拼劲。正是靠着“四千精神”,浙江的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浙江各项改革创新事业奋起直追冲到了全国的第一方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不畏艰难向前走》一文,充分肯定“四千精神”:浙江之所以能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正是由于历届党委、政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支持,放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更是勉励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依然可以看到“四千精神”的脉络纹理。
全文约1964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