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先生的教学之道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世称象山先生。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其讲学足迹遍及行都临安、富阳、金溪、荆门等地。讲学场所既有自家槐堂书屋、署衙办公之地,还有白鹿洞、鹅湖和象山书院等,更在南宋最高学府——太学任国子正,主讲《春秋》一年多的时间。陆九渊的讲学活动在当时影响较大,他的学生数量“不下百千辈”,尤其是在江西贵溪他创办的象山书院中,从学、问学之人极多,造就了“从游之盛,未见有此”“四方学徒大集”的奇观盛景。贯穿一生的讲学活动更促进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步完善,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人“存心、养心、放心”,进而“明理、立心、做人”,其独特的教学之道为后世所称颂。
指明读书的正确方式——精读慢读
陆九渊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长知识,更在于“收拾精神,涵养德性”,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因此他指导弟子读书的方法亦与他人有所不同。“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书亦政不必遽尔多读,读书最以精熟为贵”“日用处开端”,这些话语都充分体现了陆九渊对待读书的观点,他认为读书不在多而贵在精,要读对存心养心有用的书。有一些人误解陆九渊,认为他不倡导读书、他的教学之道“尽废讲学”“不读书不穷理,专做打坐工夫”。陆九渊反驳道,“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意思是说我认为人需要读书就像鱼需要水一样,怎么会不重视读书呢。陆九渊教导弟子颜子坚说,“圣哲之言,布在方册,何所不备”,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不能死读书,要“比别人读得别些子”,即以精熟为主。一方面他认为读书不应追求数量,应读能切己致用的书,即读“文义分明、事节易晓”的书,然后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知晓书中所言非虚。另一方面他主张读书要慢,“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通过精读慢读把握书中“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处”的原因,逐步把握书中寓意和精髓,才能“怡然自顺”,最终达到“读得三、五卷,胜看三万卷”的境界。
提出修养的基本方式——放心辨志
全文约2234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