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以“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强调“以劳健心”。在信息化时代,挖掘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价值观引领、心理疏导及人格塑造功能,通过深化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积极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当前,受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击,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须警惕形成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价值取向。鉴于此,应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马克思曾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这说明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确证其本质力量、实现自我。应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认同,引导其杜绝“躺平”“佛系”“摆烂”等消极心态。
充分发挥劳模等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少数大学生认为劳动又苦又累,有逃避劳动的心理。应常态化邀请劳模进校园讲述奋斗历程,引导大学生深刻认知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者最美丽,进而积极投身劳动实践。
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应将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纳入评价体系,以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
在劳动教育中疏导大学生不良心理情绪
及时疏解和释放不良心理情绪,是获得健康心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内卷”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容易因此产生焦虑不安、紧张无助甚至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劳动教育应着力予以疏解。
全文约1870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