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之后是复旦——教育学家马相伯的治学之道
马相伯(1840—1939年),中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参与创办了震旦大学、复旦大学、辅仁大学,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竺可桢都曾受教于他。他精通拉丁、希腊、法、英等多门外语,对哲学、数学、语言学等文理学科均有研究,有著作《致知浅说》《拉丁文通》等。他兼通古今中西深厚学养,在晚清罕有其匹,其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为国“毁家兴学”。马相伯一生的学问事业均脱不开“爱国”二字。中学毕业时,他被法国领事馆邀请任职,却毅然拒绝:“我学法语,是为中国用的!”兴学救国,是他一以贯之的使命。
1900年,为了创办一所和欧美大学并驾齐驱的中国新式大学,马相伯“毁家兴学”。他将松浦、青江三千亩田产捐献给教会作为办学基金,并且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两年后,他牵头创办震旦大学。这是一所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他说,“慨自清廷外交失败,国人不知公法,又不知制造,故创设震旦以救之”。之后又为震旦大学捐现洋四万元和租界内八处地产,在罗家湾购置校舍。1905年,因与教会方发生矛盾,马相伯不得不为退学的震旦学生另外筹设大学。没有校舍,只得暂借吴淞提督衙门旧址;没有教员,马相伯就亲任校长兼教师;没有资金,便四处筹款,最终建成了一所官私互助的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其宗旨转为“造就专业人才”,马相伯希望学生“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之以裁成有用之才”。1912至1914年,马相伯又极力倡导仿照法国设立国家级的学术研究院,筹办函夏考文苑,目的是保存优秀传统文化,振兴邦族。他多次致信政府相关机构,陈明利害,拟定了包括严复、沈家本、陈三立、刘师培在内的十九人人选名单,但因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且经费无着,计划没能实现。
马相伯穷尽了所有心力和财力投身于学术和教育,晚年身无长物。震旦大学每年所给津贴,也被他捐助给上海启明女校。“九一八事变”爆发,九十一岁高龄的马相伯为抗日救亡呼号,发起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等,写下“立息内争,共御外侮”等联语,将义卖书法所得十万元悉数捐献于抗日。正如一副挽联所言:“为教育家为学问家长留不死精神楷模国士”。其兴学为国、抗战救国的爱国精神堪称楷模。
全文约2289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