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提供理论支撑——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自登上历史舞台,就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作为核心课题,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推进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设立社会学学科,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党立言、为党分忧,是中央党校履行职责使命的必然抉择。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央党校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成立了社会学教研组。2009年,国家行政学院成立社会和文化教研部。20XX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整合全校(院)相关教研力量,组建全新的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在学科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学科的全体教师秉承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努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回应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总结提炼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意涵,为推动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加快建设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而接续努力。
学科发展沿革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学科建制还未成形,但对学科发展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课程和师资等,都进行了探索和储备。
1933年3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创建,有关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很快就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从1933年3月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前,学校在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苏维埃和工会训练班,高级训练班等班次中开设了社会发展史课程。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央党校在延安复校。从1937年开始,党校在教学体系中设有“社会知识”“社会常识”等社会学相关课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适应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社会发展相关内容逐步成为中央党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为社会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约4751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