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应用哲学和哲学应用的教育家——冯定与中央党校
冯定,1902年9月生,浙江慈溪人。1921年师范毕业,1925年考入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长期做党的地下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被党组织派往前线,在新四军做宣传教育工作。1947年后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1952年底任中央马列学院一分院副院长。1955年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7年1月,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北大党委副书记,1978年后任北大副校长。曾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3年10月因病去世。
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在苏联学习期间,冯定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后大力宣传革命文化,自1932年开始在上海各大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1937年3月,冯定撰写出版第一部著作《青年应当怎样修养》,采用谈心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青年朋友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新型世界观和新型人生观,成为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人的道德修养的读物。在部队做宣传教育工作期间,尽管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不能进行系统的写作,但冯定坚持用作报告和写评论的方式向青年战士和群众进行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在《抗敌》杂志、《抗敌报》上写了不少关于论述党的政策和马列主义理论性的文章。
1947年秋,冯定到大连疗病和休养,应《大连日报》的邀请,他每周为报纸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哲学杂感类短文,写成若干篇。1948年,冯定以这些短文为基础写成《平凡的真理》一书,由大连光华书店出版。这部书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起成为那个年代我国影响最大的两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著作,后经修订、重写,先后由上海三联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多个版本。
1956年11月,冯定出版《共产主义人生观》一书。该书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讲起,向青年们浅显而又透彻地介绍了必须自觉做人和应当怎样自觉做人的道理,很好回应了中央当时关于搞实际的哲学、群众的哲学的要求,是冯定又一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著作。
全文约3726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