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基因建库、重置,活态传承传统工艺
工艺文化贯穿中华文明,民间工艺以“用”为纲绵延至今,工艺制品与百姓生活相连、与民众心意相通。湖南自古富集多元传统工艺文化,通道侗锦、湘西土家织锦、凤凰苗族银饰、邵阳蓝印花布、醴陵釉下五彩瓷等传统工艺品在历史上广受群众欢迎。然而当下,诸多民间传统工艺面临着发展态势滞缓、传承动力丧失、流通渠道闭塞、公共领域边缘等尴尬情形。面对挑战,我们需深刻认识并把握文化基因的赓续,确保传统工艺活态化发展传承。
基因赓续确保传统工艺技术承袭。传统工艺活态化发展应突出呈现“活”的特性,将边缘化工艺拉回大众视野、让工艺制品重归百姓生活是维持工艺活态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工艺的“活态”当以技艺承袭为基础,站在文化基因传承的高度,确保传统工艺有效承袭。言传身教式的身体亲在性,是工艺实施与技艺向下传递的基本前提,比如湘西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中需传者与受者同时在场,让受者在学习与技艺实践中熟知各纹样经、纬线的复杂走向;湖南部分地区的织锦中常有“母花”“母版”等称谓的小段织物,这些参照物是长辈有意遗留,其目的在于方便后辈有需要时仿照学习所用。在此过程中,织锦中的典型纹样属视象类工艺文化基因,“母花”是文化基因的刻写产物,同时也是确保织锦技艺能够传承的辅助物。由此可见,文化基因在技艺承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感受传统工艺、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活态发展更需善于借助科技力量,以文化基因和科技的结合降低技艺传承准入门槛和实践难度。
全文约1839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