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先驱——黄松龄与中央党校
黄松龄,1898年生,原名黄克谦,湖北石首人。1915年考入北平中央法政专门学校,在五四运动中被推为该校学生代表,筹备和领导运动。1924年初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读研究生,其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初回国,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1928年5月被捕,1930年春被营救出狱后到北平,先后在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35年在北方局领导下,利用中国大学经济系主任身份组织进步学生成立“大学生救国会”,参与推动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爆发。1940年11月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央财政经济部指导员,中央党务研究室财经组组长,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1947年1月任晋冀鲁豫中央局财经办事处研究室主任兼北方大学财经学院院长。天津解放后,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兼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新华社天津分社社长和天津日报社社长等职。1953年初调任高教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0年10月至1964年7月任中央高级党校经济学教研室顾问,兼国家计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72年11月去世。
结合革命实践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
黄松龄对经济学理论的兴趣,是从中央法政专门学校时期就培养起来的。1920年春,他结识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在他们影响之下大量研读进步书刊,比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通俗〈资本论〉》等。他在黄埔军校任教时,讲授新三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课程,开始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1927年4月,到毛泽东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农民土地问题。大革命失败后,黄松龄开始做党的一些实际工作。1930年8月应聘北平的朝阳大学,由此开始了10年的“红色教授”生涯。
全文约4077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