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五个着力点
近期,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20XX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第一,基于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在民族工作中发挥智库和智囊团作用。结合学校特色定位和当前新形势,最大化整合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比如浙大城市学院积极开展研究,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城市少数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以民族工作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政校合作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探索》等一些理论研究成果,承办“浙里话共富促共融”品牌活动暨杭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理论学术论坛,并基于学校“之江同心·石榴红运河家园”的建设实践,积极探索“之江同心·石榴红”建设阵地、队伍、内容、形式、载体的模式与标准,希望能为我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率先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一省四区”目标发挥作用。
全文约2299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