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司法”面临哪些难题
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了人民法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应用范围、系统建设和综合保障等相关要求,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当前,“人工智能+司法”的尝试已在我国司法系统深入推进,江苏、上海、河北、贵州等地法院已经开始应用一批智能化辅助办案系统。这些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不仅可以将诉讼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实现纸质卷宗电子化,同时,也可以从海量裁判数据中提取类似的情节与要素,进行关联案件的定罪和量刑预判。在实践中,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展现了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促进司法审判的标准化流程,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局限与挑战,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对司法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推动其有序应用。
一是算法与法律的融合难题。技术的应用能大幅提高司法程序的运作效率,但司法的运作有其固有的规律,司法实务也是动态多变的,司法过程绝非数字、方程的机械运算,其中既有成文规则的运用,也包含道德人情的价值衡量,而这是刚性的、去价值化的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实践中的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在判决案件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逻辑思考、事实认定、常识判断、人性尊严、个案平衡、价值抉择以及国家政策等问题,这些是无法完全转化成程序而交由计算机运作的。目前的人工智能虽然已经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但算法的深度学习水平还远未达到能取代人类审判的程度。
全文约2341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