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大机制,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课和日常思政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推动二者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支撑。当前,高校要通过构建四大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构建主体协同机制,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一般而言,高校育人主体有两个: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工部门干部等。要通过构建育人主体协同机制,推进二者协同育人,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一是明确育人主体的职责要求。明确思政课教师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任务,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和要求,找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不断提升协同育人能力。二是加强育人主体的日常交流。加强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日常沟通,综合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状况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精准开展教育教学。三是完善育人主体的考核评价。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督评价与奖惩机制,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协同育人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充分激发他们主动协同的积极性。
构建内容协同机制,提升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在育人内容上既有内在关联性,又各有侧重点。要通过构建育人内容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互补性,提升思政工作效果。
全文约2041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