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化融合创新高校“四史”教育
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四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高校“四史”教育时、度、效的重要遵循。善用“大思政课”,创新高校“四史”教育方法,探索推进课程化、分众化、生活化和数智化的融合模式,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更好地实现以史育人、以史铸魂的功能。
“四史”教育课程化: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必修课”,高校应将其融入课程、进入课堂,开设好“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纳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通识课的课程思政之中,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思政理论课要以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现场教学、研学实践、知识竞赛等方式,讲好“四史”故事,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专业课、通识课要通过合理的专题设计、史料嫁接、场景图片展示等方式,有效挖掘“四史”教育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使各门课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好党的百年历史和丰功伟业,讲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和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青春密码”。同时,重视发挥各类讲座、讲坛等“第二课堂”功能,邀请中共党史专家、革命后代和改革先锋人物等讲好红色故事,讲活“中国之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智”,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
全文约2262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