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拱辰:中国近代军工科技先驱
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门从陈埭镇丁氏宗祠运来的火炮,用以纪念中国近代军工科技先驱丁拱辰。鸦片战争前后,外敌入侵愈演愈烈,民族危机日趋深重,为了救亡图存,一些爱国知识分子通过刻苦自学,摸索实践,走上了以科技革新重振中华的道路,丁拱辰、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丁拱辰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制造西式火炮的人,他的火炮发明,对巩固国防、抵御外敌,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他对近代军工科技的认识,比洋务运动早20多年,是我国近代军工科技的先驱。
虽处草泽之中,常怀报国之志
丁拱辰,字淑原,号星南,于1800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陈埭乡一个贫穷的回族家庭,其始祖赛典赤·赡思丁曾任元朝平章政事。丁拱辰出生时,家道已经破落,靠父亲丁宗璧在外漂泊游商勉强维持生计。11岁时,丁拱辰因穷困而辍学。他少有大志,在耕田、砍柴之余,仍然奋力攻读,学习于“负薪挂角之时”“田间牛背”之上。到他17岁时,家境渐渐好转,父亲把他带到浙东经商;20岁时,又改从叔父丁杜贤到广东经商。走南闯北之余,他仍然矢志向学,“尤喜天文、算学”。他家有一台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璇玑玉衡,他将其取来拆解,细细悟解原理,大胆加以发挥,改制成一座能同时测量时间与距离的“象限全周仪”,使用起来竟然非常精确。就是这个小小的发明,激发了丁拱辰日后研发火炮的兴趣与信心。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32岁时,丁拱辰随远航船舶出海经商,先后到达菲律宾的吕宋岛和波斯、阿拉伯等地。他目睹了殖民者的种种罪行与殖民地人民的悲惨遭遇,同时又震惊于西方科技之发达。彼时,中国正在西方列强的鸦片倾销下苦苦挣扎,丁拱辰想起国人正在遭受的苦难,痛恨列强“耗财伤人,日复一日”,眼见英国侵略者凭借着火炮的厉害横行霸道,丁拱辰虽“处草泽之中,常怀报国之志”,他认为要保国御敌,首先就是解决中国缺少火炮技术的问题。为此,他放弃了“持筹握算,辄操奇赢”的经商行当,全心全意致力于火炮的研究。每到一地,他总要想方设法考察各式火炮、弹药,耗费重金以求近身观察、操作、演练,认真学习,详加研究。
研发火炮技术,积极投身反侵略斗争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