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舆情风险研判与建议
2024年3月,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为了防范两会期间各种突发性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优讯平台对相关舆情风险进行了梳理,列示如下,以供各单位和部门参考:
一、警惕两会期间对代表提案建议的过度解读和不当言论
可能出现的问题:
每逢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都会针对社会热点及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一些建议和提案具有建设性、可实施,而一些建议可能存在局限性,争议性较大。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或境外分子利用自身掌握的网络影响力,对具有争议性的相关政策进行弯曲和片面解读,抛弃政策初衷,把政策解读为对公众不利,如表示政策是在“忽悠”公众、继续对公众压榨、割韭菜,代表委员是资本的代言人等等。
导致虚假、鼓动性、带节奏、仇视性的信息在网上大面积传播,引发公众群体性对抗情绪,如公众可能会认为“怎么会有这样的提案”、“政府中怎么会有这样的代表和委员”、“这些代表和委员是如何选出来的等等”。如此质疑声音如果不加遏制,将会对党和各级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
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提前开会、敲警钟的方式为可能发生的舆情打预防针,由于公务人员代表政府形象,其言论最易引发关注,因此需重点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做好警示工作,提醒该类人员两会期间注意在网络媒体及公众场合的言辞,切忌被煽动性网络留言及意见所蛊惑而发表激进言论或吐槽自身单位情况,导致发生舆情风险;
(二)加强本区域内的涉政言论监测,对于出现的不当网络留言、讨论话题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将舆情风险消灭在初始阶段;
(三)利用各地区、各部门的官方政务类网站、公众号、平台账号等适时、动态连续对两会期间的民生政策进行权威性报道和解读,宣导正面信息,占据舆论高地,掌握舆论主动,不断粉碎虚假负面舆情的传播态势,为主流声音的传播营造充足空间;
(四)做好舆情处置,当出现公务人员等涉政不当言论引发较大争议的,应立即对涉事人员进行严厉处分,并做出适当回应,消除外界的质疑,维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二、加强对历史博物馆、宗教场所的排查 杜绝搞怪、不尊重历史的行为
可能出现的问题: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