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出圈”解码城市治理之道
近日,哈尔滨成为2024年第一个“网红”城市,“南方小土豆”“广西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等故事不断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持续更新,哈尔滨冰雪游结结实实燃爆了全网。数据显示,元旦3天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总额59.14亿元。有网友评论:“三亚做梦都没想到,今年最大的对手是哈尔滨。”“哈尔滨这是泼天的富贵。”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2023年的“进淄赶烤”浪潮,到贵州的“村超”“村B”,再到今年新晋的“顶流”哈尔滨,解码背后的流量密码主要有两点:一是以什么资源来吸引游客,二是如何将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前者体现为城市的下限,即资源禀赋、城市底蕴等硬实力;后者更多体现为城市的上限,即城市治理的高度和温度等软实力,也是成功“出圈”的最根本原因。“哈尔滨”出圈无疑给更多城市带来“破圈”的希望,也为其他城市治理提供了有益启迪。
城市治理须以推进主体协同为关键点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哈尔滨“出圈”的背后是市政、交通、宣传、旅游、餐饮各个行业全面联动、政民齐心的成果。比如,不少市民看到外地游客打不着车,自发用私家车免费搭载外地游客,还在车上贴了“南方小土豆免费顺风车”的标志。因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必须统筹政府、社会、市民等多元主体,增强各方参与城市治理的协同性。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协同,一是认知的协同,发挥好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重要作用,将“治理共同体”的理念贯穿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全周期,协同多元主体对于城市治理价值目标的基本认知,以“社会凝聚”汇聚多元城市治理主体协同合力。二是资源的协同,治理主体掌握的治理资源不同,必须充分发挥好资源互补优势。一方面,要切实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移和力量下沉,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主体权责不匹配问题。另一方面,要打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间信息壁垒,推动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对称,形成治理合力。三是制度的协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探索机构改革与职能重塑,明晰各治理主体间的职责、功能、地位、权力和法律责任等,科学划定其权力运行的边界和空间,确保多元主体协同的规范有序。
城市治理须以提升治理韧性为着力点
全文约2575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