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经之源 读史之本——《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中的学习理念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清代史学家,梁启超称他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章学诚受聘于肥乡清漳书院担任讲席,同年因“中道别去”,为书院诸生胪列数条,写就《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以下简称《条训》),收录于《章学诚遗书》。
虽然章氏自谦“学植疏芜,凡所指陈,率多浅近”,但通读《条训》,可观其高识远见,谆谆于“大义乃通经之源,古论乃读史之本”,其中的学习理念颇值得研究。
“求其根本,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凡天下事,俱当求其根本,得其本则功省而效多,失其本则功勤而效寡。”治生以稼穑为本,为人以孝友为本,同样,学习与阅读也应当有所根本,不然泛滥无归,精力易竭。面临诸子百家、别派分源,章氏认为学问文章之本不外于“十五经”,即今世所传的“十三经”加上《大戴礼记》与《国语》。在寻求“根本”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章氏博学守约的辩证思维。首先划定“约”的范围,即“十五经”,而后“博”观,反复体贴,广泛涉猎,“宜触类旁通,少或三数千篇,多至万有余篇”,在泛览中窥风气、辨派别、通变化,摆脱局脊狭隘、孤陋寡闻。譬如“山必积高而后能兴云雨,水必积深而后能产蛟龙”。但是在“博”的基础上,又要再次返“约”,损之又损,仔细揣摩三五百篇,不可漫无边际。渐次而下,治经为文,应该先掌握文字训诂的小学工夫,而小学工夫的培养首先需要“识字”。对于文字之学,《条训》中提出,研究义理须以《尔雅》为本;研究字形须以《说文解字》为本;研究音韵须以《广韵》为本。所谓“六书明,则六经如指诸掌”。可见,初学者入手处不可不小心谨慎,如果能遵循根本,则必然事半功倍。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