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肯合作赓续丝路精神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3年12月14日同肯尼亚总统鲁托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建交60年来,中肯两国始终并肩合作、携手发展,成为政治上彼此信赖的好朋友,经济上合作共赢的好伙伴。2023年10月,鲁托总统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达成了重要共识,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极大促进了肯尼亚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肯方致力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中肯关系定位提升、快速发展,双方合作共赢迈上新台阶,中国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有力助推肯尼亚发生巨变。10年间,中肯贸易额从28亿美元增至85亿美元,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从5.3万亿肯先令增至13.4万亿肯先令。2023年中国国庆节当天,肯尼亚最大媒体《民族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肯尼亚经济总量10年翻了一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功莫大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多年来誉满天下,归根结底在于顺民意得人心。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四次到达非洲东海岸,给非洲带来了瓷器、丝绸和茶叶,也把长颈鹿带到南京,并由明朝宫廷画师绘成《瑞应麒麟图》。肯尼亚是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最早交汇地之一,拉穆、马林迪、蒙巴萨等滨海地区至今流传着郑和船队的友好佳话。2022年外交部长王毅访问肯尼亚,双边会谈前,肯尼亚外长还特意展示一枚当地出土的中国铜钱,高兴地说中国人给非洲带来的从来都是友谊与合作。截然相反,建于1593至1596年间的蒙巴萨耶稣堡讲述的则是另样的故事。葡萄牙殖民者作为最早到达东非的欧洲人,比郑和晚到了近百年,带给当地的是殖民掠夺。耶稣堡的森严壁垒和铜炮铁枪,今时今日仍在无声低诉。很有意思的是,如今的耶稣堡博物馆内,陈列着许多来自中国不同朝代的瓷器。我一度不完全理解肯尼亚朋友爱拿郑和船队跟耶稣堡对比,后来越发觉得这里边寄托着人们对丝路精神的热望和渴求。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拿郑和船队同耶稣堡两相对比,不失为肯尼亚人传承丝路精神的一种方式。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