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原意是指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和田间管理体系,描述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通过认真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党的领导人对该成语的经典引用出自1957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做革命的促进派》的报告中,提到“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后也用该成语比喻做事认真、专注细致、持续深耕,通过集约运作达到提升产能、提高效率、改善效果的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精耕细作”运用到贸易投资、人文合作、干部成长、对外开放、企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极大扩展了该表述的适用范围,丰富了其内涵要义,对各级干部准确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尔出席中韩经贸合作论坛时强调,中国对韩投资尚处于起步,“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只要精耕细作,一定会莲香十里飘。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密切国家交往的重要引擎。发挥好贸易投资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对于加强双边经贸往来、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都大有裨益。为此需要持续扩大投资开放领域,提升跨境要素流动效率,建立更加开放的政策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以更好保障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的安全有序流动,构建起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唯有人文相亲,才能持久推动经济相依、文化相融、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致力于打造的是各国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倡议提出以来,各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范围不断延展,成果持续显现,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成为凝聚共识、增进互信的情感纽带,也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提供了重要平台。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