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2024-04-09

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植根于深厚的道德土壤,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规则、制度和秩序,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公正司法的理念追求历史悠久,内涵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公平司法、人人平等的司法理念。韩非子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认为作为执法对象的大臣和“匹夫”应当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北宋司马光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他们均主张刑罚的适用应该平等,不应区分贵贱、等级。同时,古人还践行着通过规范司法官员裁判行为确保公正司法的文化传统。如西周时期出现了“两造具备,师听五辞”的审判方法,要求审判时原告被告必须到庭,审判官要听取双方陈述;唐代遇有特殊重大案件,实行“三司推事”,即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明清两代会审制度则更加完备,有了朝审、大审、热审、秋审、圆审等会审形式,旨在通过集体审判,汇集多方意见和智慧,以避免错判,保证司法公正。 


二是仁者爱人、以民为本的司法理念。无论是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还是孔孟的“仁者爱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以及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爱民、重民、富民、惠民、教民的政策,均体现出贯穿中华法系思想和制度之中的一条主线,就是民本主义。此外,“无讼”也是以民为本的体现。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诉讼的目的不是彻底界分权利义务,实现其各自的明确化,而是息讼止争,营造一种互相理解宽恕的氛围。 


全文约2674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民主生活会对照“四个带头”检查存在问题深度剖析
  2. “习语”金句选编100篇
  3. 国企领导干部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4.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汇编(12篇)
  5. 医院副院长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视发言材料
  6. 主题教育个人自学计划表
  7. 支部班子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8. 乡镇党委书记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9. 机关单位党组书记在2024年民主生活会会前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10.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11.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上年度整改+四个带头+个人事项+典型案例)
  12. 2025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13. 县团委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14.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15. 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点评意见(6个点评意见)
  16. 2024年公司党委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情况报告
  17. 宣传委员2024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18. 上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19. 市交通局副局长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20. (120篇)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四个带头)汇编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