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地方治理之道
南宋将领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在军事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同时他又写得一手好词,有“词中之龙”之称,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清代文学评论家陈世焜称赞辛弃疾“真词坛飞将军也!”除此之外,辛弃疾还是一位地方治理“能手”,他一生先后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江等地为官,每到一处任职,辛弃疾皆恪尽职守,大力除弊革新,造福一方百姓,理学家朱熹对其地方治理的政绩赞不绝口,称“这便见得他有才”。
临民以宽,既济民又利民
1172年,辛弃疾任安徽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知州,这是他首次出任地方行政长官,担负治理一方的重任。滁州地处宋金边界,百姓饱受战乱蹂躏之苦,南宋文人崔敦礼在《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中记载了当时滁州景象:“周视郛郭,荡然成墟,其民编茅籍苇,侨寄于瓦砾之场,庐宿不修,行者露盖,市无鸡豚,晨夕之须无得。”面对满目疮痍、民穷财尽的惨状,辛弃疾心急如焚,到任后推行了“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等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举措。他写了一封奏折《谢免上供钱启》,上疏朝廷请求对滁州以边境之郡对待,免去历年所欠朝廷的赋税,得到了朝廷批准,此举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负担。辛弃疾又为恢复贸易往来减免商贩营业税额的十分之七,商贩们闻风而动,促进了贸易往来。为了恢复农耕,辛弃疾发布招抚令,把流落他乡的百姓召回,鼓励他们从事耕作;对流亡到滁州的外乡百姓分给无主荒地耕种,由官府借贷给其中缺少耕畜、农具、粮种的人,鼓励他们安家落户。同时,辛弃疾组织百姓砍伐木材、烧制砖瓦,在街道两旁修建了大量商铺、邸店,为商贩提供便利条件,并兴建了一处集市“繁雄馆”。在一系列济民又利民举措的驱动之下,半年多时间滁州迅速恢复生机,当年夏粮大丰收,百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口逐渐增多。正如《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一文中所描述的“面城邑之清明,俯闾阎之繁夥,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一个政通人和的新滁州呈现在世人面前。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