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经历
青年时代,毛泽东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学者推崇的求知方式,青年毛泽东亦是如此,但是他有更高的追求和抱负,把改造社会作为目的。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探寻改造社会的方法,毛泽东有过几次“游学”经历。其中,1917年暑假的一次游学活动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效果甚大。
1911年,毛泽东从湘潭县前往省城求学。1913年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当时,湖南第一师范注重人格和学识的培养,以人格教育、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理念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学校还提出: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深受这些进步观念的影响,他同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人结为朋友,纵论国事、探求真理。虽然勤学苦读,但毛泽东认为读书和看报毕竟都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人只有致力于现实,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对社会有更为透彻的认识,才能找出改造社会的正确道路和方法。他常对同学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毛泽东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对于游历求学的作用,毛泽东认为,“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引发1917年暑假这次“游学”的直接动因则是一份报纸的报道。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7月中旬,毛泽东与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同行,开启了这次行程。他们仅带着换洗的衣服、一把旧雨伞、笔记本、毛笔和墨盒等简单用品就出发了。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