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诗词中的军民情深
粟裕将军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被誉为“常胜将军”。但他始终谦虚地以“沧海一粟”自况,以“普通一兵”自律,发之于诗词,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对广大人民的拳拳深情。
“地覆天翻今非昔”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时任前敌委员会警卫班班长。随后,他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跟着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时任连长、党代表。粟裕非常珍惜自己这段人生经历,在晚年重访旧日战场时依然心潮澎湃:“南昌风雷震大地,潮州七月红南粤。碧血洒韩江,激流汇井冈。重来已过半世纪,地覆天翻今非昔。竹竿山头望,无限好风光。”诗中的“七月”实为农历,人民军队两万余人在“风雷震大地”的南昌起义之后于8月3日向广东方向转移,一路上不断遭到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于9月23日到达广东潮州。经过“碧血洒韩江”的顽强抗争,队伍最后仅剩下不到800人。但是起义领导者朱德、陈毅等毫不气馁,于翌年4月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激流汇井冈”,武装斗争掀开新的一页。1982年,粟裕为纪念建军55周年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伟大的转变——读朱德同志〈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有感〉》。他指出,从北伐失败到土地革命,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次伟大转变。而从南昌起义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建农村根据地,是这个转变的重要标志。转变的激烈斗争,产生锻炼了人民军队,这正是语中“地覆天翻今非昔”的巨变。
“敌后军民齐奋战”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国民党旧军队最大的不同是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一起,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粟裕在戎马生涯里始终坚持人民军队思想,用兵如神、屡立战功,抗日战争初期的韦岗、官陡门伏击战就是其中的两个生动战例。韦岗是位于江苏镇江至句容之间一个小镇。1938年6月,时任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的粟裕指挥军队在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辆,毙伤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20余名,击毁汽车4辆和大量军需物资。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的首战,胜利极大振奋了沦陷区群众。他为此题诗:“新编新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