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立国的形成与存在机理
中立是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取向,是指一个国家在面临对立的选边站队的国际环境时,采取一种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从历史上看,最早的中立国是在面对战争的情势下,宣布不参与战争中的任何一方,保持中立的状态,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大国都有中立的历史。中立国制度的正式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大国纷争、战争不断的欧洲,一些小国为了维护自身安全选择中立,大国为了保持力量的平衡,也承认和保证这些国家的中立地位,中立国制度由此产生。时至今日,中立国地位仍是一些小国维护自身安全的手段,受到国际法保护。
“中立”(Neutr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的“Neuter”,基本含义是“二者都不是”。中立是非冲突方对战争和冲突的一种应对,在历史上几乎与战争同步出现。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地位,成为中立国,不得罪任何一方,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1625年,国际法奠基人格劳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把在战争中处于中立地位的国家和国民称为“战争中的中间者”。在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之时,面对英国要求俄国协助其“镇压北美叛乱”的请求,俄国并未同意。1780年,俄国联合欧洲的荷兰、丹麦、瑞典、普鲁士,成立同盟,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并开展贸易,阻挠英国海军对美军物资的封锁,实际上保护了美国的海运贸易,因为“反对英国海上霸权”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他们乐见英国被削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美国奉行的也是中立政策,同时与双方做生意,谋取自己的利益。在二战开始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也宣布中立。
除了战时中立国,国际社会还存在永久中立国。《奥本海国际法》认为,“永久中立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独立和完整是由条约担保的,条件是,它承诺不参加军事同盟(除抵抗攻击外),而且也不承担可以间接地使它卷入战争的义务”。永久中立国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1815年3月20日,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在维也纳会议上签署宣言,承认并集体担保瑞士的永久中立国地位,永久中立国制度由此产生。瑞士从1815年至今都是永久中立国,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保持了自己的中立地位,没有卷入战争。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