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024-04-18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有文化的内涵和用意蕴含其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抓住其“以文化人”的本质,引导人们在欢度节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伦理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古人认为,“人无伦外之人”。人必须处理好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五伦”),即父子、夫妇、长幼、君臣(上级和下级)、朋友关系,才能达致个人幸福美满,社会和谐安定。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以此来保障人们过上童年积福、中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人生。古人对伦理道德教育极为重视,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进行教育,包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和影响,如古人常常立下座右铭、墓志铭等,其内容常常起到勉励进步和警示后人等积极作用。在商汤王用于盥洗的盘上也刻有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便每天洗脸之时提醒自己日新其德。这说明古人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对人进行教育,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传统节日设置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此——加强道德教育、和谐人伦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伦理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抓住节日“以文化人”的文化本质。在古代,“文化”一词由两个字组成:“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站立的人形状,文的本义为文身。《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后来,“文”泛指符号,引申为文字,并进而有了文章、礼乐等释义。“化”的甲骨文和金文像两个人形,一个正立,一个倒立,会意变化颠倒之意。可见,“化”的本意为变化。《说文解字》解释:“化,教行也”,是“化”的引申义,意为人受教而变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学、文艺、建筑、雕塑,包括节日,对人进行教化,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崇善向贤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全文约2287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国企领导干部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2.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汇编(12篇)
  3. 医院副院长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视发言材料
  4. 主题教育个人自学计划表
  5. 支部班子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6. 乡镇党委书记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7. 机关单位党组书记在2024年民主生活会会前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8.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9.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上年度整改+四个带头+个人事项+典型案例)
  10. 2025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11. 县团委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12.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13. 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点评意见(6个点评意见)
  14. 2024年公司党委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情况报告
  15. 宣传委员2024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16. 上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17. 市交通局副局长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18. (120篇)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四个带头)汇编
  19. 对照“四个带头”剖析“典型案例”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含2023整改事项_4方面15
  20.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2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