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持续严峻,社会、家庭出现照料困难,居家养老痛点、难点日益变化,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现有的机构养老又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常住乡村。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成为理论和政策的重点。尤其是在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亟待弥补
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制度保障不断健全,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已建成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3.2万个。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还远远落后于城市。这种差距体现在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以及养老设备和技术不足等方面。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养老床位820余万张,其中农村地区仅有约200万张养老床位,城乡差距明显。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服务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农村老年人主要依赖家庭养老,缺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多种形式的有效结合。而随着大量农村年轻人落户城镇,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衰弱。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结构性成因,也有个体因素。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花大力气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相比于城市,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还是存在差距,导致养老设施和专业人才不足。与此同时,农村的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难以支撑起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