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应急预警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许多风险的萌芽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和地点也在基层。因此,基层应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把握工作主动权。
预警“叫应”补传统响应之短板。预警“叫应”机制,最早指水利、气象等部门在发布高等级预警时,第一时间电话报告本级防汛负责人,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防汛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叫应”到责任人,切实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叫应”与“响应”的差别在于,将预警信息由既往的推送式“响应”,变成当下的强迫式“叫应”,信息不仅要“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应得好”。目前,多地积极开展预警“叫应”机制建设。广东、陕西从制度层面分类规范“叫应”工作,进一步缩短从预警发布到实施防灾减灾措施的时间,并就“叫应”的条件、响应和要求做出具体规定。湖北分级构建“叫应”机制,形成“预报预警—会商研判—精准调度—落实举措—检查督办”工作闭环,实现了“预应一体、一触即发、应而有效”。湖南则结合地域自然灾害属性,通过创建点对点式应急转移微信群,强化基层“敲锣人”的先期应答工作,打通了救援、疏散和安置工作的“最后一百米”。从预警“响应”到预警“叫应”,一字之差的变化,却能够实现快速响应、提前防范、有效应对,从而大大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保障能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