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空木中藏宝,执之可文昌。丹青随心动,万物映纸空”,这几句诗构成了有趣的文具谜语,其谜底便是毛笔。毛笔是中国人最熟悉不过的传统书画工具,居“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首,毛笔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记载历史、创造艺术、传承文化的同时,毛笔本身也被赋予了鲜活的中华文化象征与内涵。
毛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使用笔的痕迹。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了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彩陶上的花纹可以清晰辨认出是毛笔描绘过的痕迹,这说明五六千年前已经出现了类似毛笔的笔。殷墟出土的文物表明,就在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毛笔写字,甲骨文中还发现了“笔”的象形文字。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了最早的毛笔实物,说明毛笔在战国时期已被广泛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毛笔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名为“笔”,一直沿用至今。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据古籍记载:“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在汉代,人们开始使用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出现了“簪白笔”的特殊形式。东汉蔡邕撰写《笔赋》一书,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第一部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鼠等动物毛。笔杆的制作材料也日益多样,如竹子、荆条、牛角、珠玉、玳瑁等。宋代以后,以宣州(今安徽立城)所产毛笔最为著名。至元代、明代,浙江湖州制作的“湖笔”风行于世。自清代以来,湖州一直成为中国毛笔生产制作的重要地区。
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用毛笔书写文章、传达思想的功能深为古人所器重。蔡邕在《笔赋》中写道“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先乎笔”。古人甚至把笔的作用提高到了治世的高度,西晋成公绥在《弃故笔赋》中说“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志,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写史言事、著书立说便是毛笔这一功能的重要体现。毛笔进而成为学问、才识甚至职业的象征,人们用秉笔直书形容史家的直录精神;用笔耕不辍比喻学者的勤奋治学;用投笔从戎表达从文人到行伍身份的转变……
全文约2005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