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玉河: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历史上漕运和运河文明的珍贵遗存
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河道,是历史上漕运和运河文明的珍贵遗存,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玉河曾经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元代著名诗人杨载曾如此描写玉河场景。
玉河是元大都经济功能的“生命线”。北京历史上的漕运可追溯到一千一百余年前的金朝。蒙古骑兵攻占金都后,郭守敬上言元世祖忽必烈应导西山之泉,用高梁河水系供都城。元迁都至北京时,以什刹海东岸为中轴线修建元大都。为解决元大都的供水和交通运输问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再次上言忽必烈应开凿河道。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始开凿玉河,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毕。玉河汇集元大都西北诸泉(昌平白浮神山泉等)至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水源。由瓮山泊经长河、高粱河引水至积水潭(今什刹海,即前海、后海、西海)。从积水潭东出万宁桥(也称后门桥)南折至东不压桥(今平安大街),再东进至元大都东皇城墙外(今北河沿大街),后向南出元大都城入护城河(今前三门大街南侧),最后向东经大通桥(今东便门桥)直至通州,全长约82公里。为了管理水流,方便漕运,通惠河主要干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